作者: 来源:学科办 时间:2021-06-04 阅读次数:次
2021年6月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文贵良老师应邀到我院作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孙良好院长主持,彭小燕教授评议,相关专业的老师及学生参加了讲座。
孙良好院长首先欢迎文贵良老师的到来,接着向在座的师生介绍了文老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晚清以降文学与语言关系问题上的研究。李洱的《应物兄》作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从语言入手进行分析解读,必然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
讲座伊始,文贵良教授谈到自己与作家李洱的友情,并坦言自己早在《应物兄》正式出版之前就已经读过这部作品,因此对于文本的解读有更加不同的见解。文老师指出,《应物兄》具有极强的语言游戏特点,并从五个方面进行阐释。
首先是命名:符号的“及物”,文贵良老师指出,《应物兄》在符号意义上,是一部关乎命名的小说。“应物兄”既是书名,也是小说中叙述者的名字,同时也是主人公的名字。而“应物兄”这一名字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从“应小五”——“应物”——“应物兄”经历三次改变。“应小五”是农民父亲为他取的名字,普通而俗气;“应物”是初中班主任从何劭《王弼传》中取“以其无累,不复应物”得来;而“应物兄”是由于出版编辑的小错误,将“应物”写成“应物兄”。好友兼出版商季宗慈赋予这一新名字一种哲学意义的解释:以物为兄,说的是敬畏万物。可以说,“应物兄”的命名过程以及这个名字作为话语符号的功能蕴藏着作者对当下现实的关怀与批评。而小说中,其他人物、宠物、地点的命名也都具有独特意义,这种命名方式力图在符号的意义上实现语言的及物功能,从而在存在的维度上实现知识分子应物的可能。
其次是文言“复活”与现代人的自我表述。小说《应物兄》中存在大量文白融合的语言,而这种语言长期以来被作为“文白杂糅”的语病受到批评。文贵良老师认为,所谓“文言复活”可以理解为一段时间以来文言在当代生活以及当代白话文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他认为《应物兄》对于文言的运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古代经典中的词语和意向命名,二是自创或引用对联,三是引经据典的文言文语句和旧体诗词。文言复活在不同的言说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当作为一种人物语言时,其自身的及物性就能得到彰显。
复次是汉语与洋文:言说场的世界性氛围。《应物兄》所描写的人物中,程济世、乔木、姚鼐等人具有很高的英语水平,会说英语的外国人也会穿插其中。文老师认为,小说中汉语和英语的融合交杂虽不及文言现象明显,但显示出一种世界性背景,济州大学以及大学老师们所生活的空间已经超出了中国语境,暗示了在当下现实社会中,知识分子的视角已经伸向世界。
再次是自言自语与Illeism。文老师认为,应物兄是小说的叙述人,但他很少说话,以自言自语的方式介入叙事,或将自己化为第三人称来讲述,西方叫做Illeism。文教授指出,应物兄将那些无法直说的内容通过自言自语表达出来,对他来说是一种释放宣泄。话语不敢当面示人,又暗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言说困境,这是一种话语防御策略,从而确证自身存在的价值,并暗示了存在的荒诞性。
讲座的最后,文老师从当代知识分子的应物:“一代人正在撤离现场”?这一角度指出,“应物”两字不仅可以关照小说各路知识分子“应物”的道路方式,也激发了当代知识分子面对这个时代如何回应的大问题,即“何为应物”“何以应物”“应物的姿态”。文老师将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提炼出三种应物方式:一类是程济世、应物兄等人,应物方式是“转场”;一类是芸娘、何为等人,应物方式是“持守”;一类是郑树森、华清等人,应物方式是“倒向”。他认为这三类不同的应物方式,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
讲座提问环节中,老师和同学们都针对此次讲座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问题,文贵良老师对于大家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的回答。评议人彭小燕教授针对三类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做出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对小说《应物兄》所阐释的内在精神进行解读,并对文贵良老师的到来表示感谢。
4688美高梅集团唯一网站 - 4688美高梅登录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