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社会下,大量传统技术岗位以“机器换人”或“电脑替人脑”的形态被取代。针对此,国外有研究者不禁发出“后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会不会面临一个没有工作的未来”之问,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技术进步是社会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新兴技术应用而产生的技术性失业也就在所难免。客观地说,技术性失业作为技术进步的一种标志,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作为职业劳动者顺应发展之势,如何应对发展之变、共享技术性失业带来的红利、获得就业主动、重新打开技术性就业的“窗”显得更为重要。
顾名思义,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或技术匮缺所引起的失业。2015年9月全球技术网络协会在《时代》周刊总部召开了以应对技术性失业为主题的世界首脑会议,从社会宏观角度初步提出了诸如“缩短工作时间”“建立基本收入保障制度”“用少量收费和少量收入弥补被迫失业”等短期应对方案。受此启发,从行业微观角度审视,高职教育应当如何应对技术性失业呢?
技术性失业对于每个技术工作者都是不可回避且要面对的挑战。有的高职生在校专业学得好、动手能力强,毕业后在相关的专业岗位上得心应手,但长期只专注于岗位流水化劳作,无暇顾及新技术的学习,随着不可抗拒的产业结构改革、生产技术的更新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原来的技术核心岗位被边缘化,应对工作也变得捉襟见肘,这类学生由于没有迎接技术性失业的心理及知识技术的准备而感到很茫然。有的高职生在校专业学习不认真、专业技能差,刚走出校门必然就步入技术性失业的大军。还有一种现象,如专业本身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多数学生专业学得认真,学习成绩普遍较好,但当学生步入社会就业,却突然感到困难重重,其根本原因是学校办的专业和教的内容已经是过去时,技术性失业已经在他们学习专业时就注定了。
技术性失业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动能,对于就业有压力也有机遇,它在关闭一些就业岗位的同时,必然又在新的技术领域开辟了更大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岗位。问题的焦点在于面对技术性失业的到来,如何实现技术性再就业,这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就业服务的根本要求。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重视,增强应对技术性失业的紧迫感,强化技术性再就业的意识。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就业应前瞻到再就业,专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初始就业,还要教育和帮助学生重视储备必要的再就业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与此同时,要将技术性再就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从社会的发展规律看,技术进步的原生根基的专业属性不可能完全改变和消除,这就是技术性失业与技术性再就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路径,高职教育做好做实专业教育才是应对技术性失业和实现技术性再就业的“尚方宝剑”。当下最紧迫的是“入课入脑”:一是课程改革必须先行,课程设置固化在高职较为严重,查询阅读不少高职的部分专业课程计划,5年不变的不少,试想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用5年前的课程来培养5年后的学生,结果可想而知。二是教材老化必须痛改,教材是专业教育的载体,是教本又是学本,学科基础知识有稳定性不可置疑,而基本原理下的内涵发展则是永恒的道理,再回观高职的一些专业教材,几届学生同读一本书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技术性失业扑面而来的今天,他们走出校门不知就业的路在何方,真不应该只是责怪我们的学生没学好或学习不用功,因为他们学的“新知识”早已老化了。三是教法同化要废止,走进高职的课堂,尽管专业和课程科目有别,但照教师一贯的课案宣科、照课本宣科、照PPT宣科的现象并不少见,教师不能将学科新技术的成果吸纳入课,新知识新技术何能入学入脑?特别要提及的是不少高职教师长期只教固定的几门课,教案专行复制,教学方法定式,年轮反复,课的表面做得光鲜,教师也成了行家,学生评课也不差。要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有教育家曾说“教师终身就在备好上好一堂课”,面对不同的学生,针对社会的进步及要求,教师的每节课都应是“新”的。教法虽然是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展示,但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简单的机械复制。
有研究认为,技术性失业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更快的技术性进步可能会造成更多的失业。这个判定和预警确实值得高职教育的关注,因为服务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要让高职学生学好专业做好专业,使专业化的路走得更远更好,依靠专业技术就业才是防御应对技术性失业和实现技术性再就业的正道。
(作者:林晓南,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员)